下星期一是希言上恩語天地密集式課程的日子,巧琳看來比希言緊張得多。
她準備了紙尿片、外套、毛巾盒、小玩具…
原來,除了在家之外,巧琳從來未試過放手讓希言與其他人相處。
看著希言獨個在角落玩著小火車,或許心理調節的不是小孩子,而是她自己。
分類彙整:小說-第4章
4.2觸覺需求與海豚式訓練
「叮噹噹叮噹噹叮噹,下課鐘聲響」
一群小朋友從課室列隊出來。
「知衡,有沒有打人?」有位媽媽問孩子,但孩子似乎很興奮,正在手舞足蹈地蹦蹦跳。
「好喇,手放好」這位媽媽嚴厲地說。
孩子言計聽從,站正手放後面。
巧琳記得這位正是遞紙巾給希言的小朋友,有點目瞪口呆:「你個仔真聽話。」
「就是他常常不聽話,我才需要為他訂立這麼多規範。」媽媽語帶無奈。
「如何做到?」
「好,知衡,坐在櫈上玩玩具。」媽媽轉用了較溫柔的氣語。
孩子坐好後,媽媽遞給他一粒糖果,而孩子亦像條件反射般張開口。
「知衡之前時常用手搣老師,任老師說他想尋求一些觸覺刺激,之後便想出讓他上課時手拿豆袋,待觸覺需求滿足了,學習真的有所進步。」
「原來是觸覺需求?」巧琳難以致信。
「同時,我在家給他指令,完成後獎他吃糖,久而久之,他聽指令特別叻。」知衡媽媽自嘲道出:「有時覺得自己好像訓練海豚般,但我不理得,最緊要有效。」
巧琳心想:真的這麼簡單嗎?
4.3恩語天地流程與盛老爸的新生活
晨早,巧琳帶希言到荃灣港鐵站,轉交給盛老爸湊返學。
「希言還是會哭的,記住要堅持,要他入課室,不要讓他抱住不放手。」巧琳說。
「得喇,你快點上車,不要遲到,影響前途。」盛老爸勸告。
「現在不是準時,便可升職加薪。」巧琳匆忙整理希言的書包:「這是他的小火車,交給老師。」
「得喇,得喇,夠鐘了。」盛老爸催促。
「放學送他回家後,不要跟親家奶奶講希言不好的事。」
「當然喇,爸B明㗎啦。」
「好嘞,比心機上堂,BYEBYE。」巧琳蹲下來抱一抱希言。
難捨之際,她抬頭說聲:「唔該晒,爸B。」 繼續閱讀
4.4 無聲的第一節言語治療
巧琳隔著單面鏡觀看言語治療課。
希言在這四牆皆素色軟墊的房間裡,安靜地坐下來等待。 繼續閱讀
4.5 說話金三角=語言表達+口肌功能+語前技巧
高SIR畫了一個三角形,水平分了三間:「頂層是『語言表達』,即是開口講說話,是最顯而易見的,也是你最希望的。中層是『口肌功能』,即說話的生理機能是否有效運作,包括運氣、聲帶控制、下顎、口唇及舌頭的協調,希言之後需要接受口肌訓練。」
巧琳凝視著那抽象的三角形。
「底層是『語前技巧』,最容易被人忽視。」高SIR用手指逐項細數:「這包括共同專注、輪流作轉、目光接觸、配對技巧、模仿能力、工具運用及遊戲技巧。」
巧琳呆住了,簡單的事為何會這麼複雜?
4.6 說話元素1 – 共同專注
「打鼓讓我與希言,共同專注在同一個活動裡。」高SIR合手。
「他總是不專心。」巧琳攤開雙手。 繼續閱讀
4.7 說話元素2 – 輪流作轉
4.8 茶點時間 及 兜圈的小火車
「希言飲水時不小心倒在自己身上,我替他換了衫。」有位曲髮姑娘牽著希言走出課室。
繼續閱讀
4.9 說話元素3 -模仿能力
經過一星期,希言上密集班已沒有嚎啕大哭,還會自己行入課室。
今天言語治療課,希言與高SIR共同打了幾輪鼓、推了幾輪波仔,希言與人的對望增多了。
高SIR收起玩具,當希言有一絲對望時,高SIR一邊說出「拍拍手」,一邊動起手來,但希言沒有跟隨。高SIR便捏著希言的雙手,希言像扯線木偶般拍起手來,高SIR讚許他。
4.10湯瑪士快閃秀
4.11 說話元素4 – 配對技巧
今天言語治療觀課,冼姑娘拿出了三個盒子及三對一式一樣的日常用品,有橙,有車,有杯。
冼姑娘將每種物件分別放在不同盒子,指示希言擺放相同物件於盒子裡。
但希言似是未能明白導師的用意,將所有物件放進最就手的盒子裡。
冼姑娘用絕招了,她捉住希言的手,拿住車子,移動到放在有車子的盒上,不繼地鼓勵希言望住,讓他的手觸摸到滾動的轆子,重覆又重覆地說著:「車,車,擺車」。
4.12 旺角花墟的盼望
放工之後,巧琳趕到太子地鐵站,彌敦道一貫的車水馬龍,路人如散落的彈珠,四方八面交錯滾動,成了港式生活節奏 。
她以為花園街是只買鮮花的地方,原來這裡還有很多佈置家居的飾物,有小盆栽、戶外傢俱、搖搖椅、植物畫、手工藝,精緻無比。
如果有一天,她可以與希言坐在搖搖韆鞦上,觀看夜星,談天說地,多麼的幸福啊!
最後,她買了一些與實物極其相似的水果模型,這是給餐廳粉飾廚窗用的,乍看下幾可亂真。
4.13 玩I-PAD的無底深潭
這天,巧琳 與 知衡媽 在中心的電梯大堂中相遇。
「知衡,叫人早晨。」
「早‧晨。」知衡鸚鵡學舌。
「知衡乖。」巧琳牽著睡眼惺忪的希言。
「今天你湊希言上學麼?」知衡媽說。
「是的,今天有觀課。老闆通容我遲一點上班。」巧琳說。
「有時我見到有位老伯伯帶希言,他是希言公公嗎?」
「是啊,他說不放心工人姐姐接送。」
「公公真有心,他跟希言有幾分相像啊!」
「是嗎?」巧琳又想起自己身世之謎。
4.14 說話元素5 –遊戲技巧
「從孩子的遊戲表現,可以窺探出學童的認知能力。」冼姑娘說:「一份洋娃娃玩具,有一孩子拿起匙羹,擺向洋娃娃咀巴,假裝餵食洋娃娃,但另一孩子只會拿起匙羹,敲打自己頭部及桌子;哪位孩子的認知能力會較高?」
「當然是前一位孩子,因為他明白……」巧琳找著詞彙。
「很好,因為他明白物件的獨特功能及象徵意義,如匙羹是用來舀食物,咀巴用來食東西。」
「希言起初只會滾動輪子,車以外的玩具就扔開。」
「他的遊戲技巧較為單調,方法是引導他新玩法,讓新行為取代舊行為。」
「但他就是扔走。」巧琳想不通。
「當希言扔玩具匙羹時,他可能享受匙羹掉在地上的聲音或動感,甚至享受大人因此而大發雷霆的反應,導師會淡然地向孩子說句『唔啱』,然後捉住孩子的手拾回玩具,並示範其功能或象徵意義 — 拿起匙羹,擺向洋娃娃咀巴,假裝餵食洋娃娃,最重要是當孩子做對了,給予讚賞,再重覆多次,讓希言感受到新玩法的樂趣。」冼姑娘娓娓道來。
「如果他堅持排車仔?」
「我們借力打力,在希言排車子的興趣上,加上新元素。如排車子去不同的地方,便可引入新的地方詞彙,公園、圖書館、超級市場,排不同顏色的車子亦可學習顏色概念,排不同大小的車子也可學習大小的抽象概念;目標都是希望在遊戲加入變化,讓孩子學習新東西。」
「這樣隨機應變,大人都要落場玩啊!」
「當然要,還要交足戲,要真開心。」冼姑娘遞給一張單張。
「怪不得希言無玩過煮飯仔,未必因為男仔不愛煮飯,而是因為他不明白煮飯仔的象徵意義。」巧琳說。
「如果希言不會玩,在恩語天地流程中,老師會從旁協助。玩厭了,老師會示意他放回玩具櫃裡,再取另一份玩具。」冼姑娘說:「人人都悠然自得。」
巧琳指著單張:「原來規則類遊戲,需要四五歲才懂。」
「是啊,因為需要較高階的語言理解能力。」
「希言的表哥,剛剛5歲,他常常撒賴,改規則又不認輸。」
「啊!討論規則都是語言表達訓練啊!」
「那認輸需不需要訓練?」巧琳開玩笑。
「哈哈!那就自然地讓孩子體驗有時贏,有時輸,我會示範:『雖然我今次輸了,但我們玩得真是開心』,強調享受遊戲的過程。」
巧琳心想:畢竟,做人懂得適應遊戲規則,會活得更幸福愉快。
晚上,巧琳將整份遊戲技巧的單張貼在筆記本上。
遊戲技巧解說影片:https://youtu.be/ARq3ZkmbmFQ
*************************************
《愛在不言中 – 言語障礙孩子的成長故事》
率先發佈: https://www.facebook.com/speechless.hk
完整閱讀: http://morethanspeech.org
服務查詢: http://www.speech.com.hk
教學示範: http://goo.gl/jEs5fd
如有觸動,LIKE & SHARE
4.15 無聲的和事佬 — 無視努力
「老婆,阿仔好像叻了點,他以前不會放這款積木。」銳雋指住玩具。
「當然,希言好努力學習。」巧琳向希言拍手。
「不過他還未開口講話。」
「他還在學習語前技巧。」
「什麼技巧?都話之前未表現出來罷了!」
「真的這麼容易爆出來嗎?」
「怎麼了?」
「如你常說,天下哪有免費午餐?你以為個天會自動掉塊積木下來嗎?」巧琳本來陶醉於讚美聲裡,現卻無明火起,銳雋竟然無視她付出的努力。
「當我不對,不要發脾氣啦!」銳雋作勢打自己的嘴巴。
此時,希言忽然扯住巧琳的手,並指向櫃頂上的小火車,巧琳反射地遞給他,希言滿足地拿著車走開了。咦!希言不是用哭鬧來要求,他用了簡單手勢來表達,那正是與人溝通交流啊 !
希言的無聲介入冷卻了巧琳的怒氣,像是來「勸交」的和事佬。
4.16 說話元素6 – 因果關係概念
巧琳告訴高sir上次希言指向櫃頂小火車的事:「以前希言想玩玩具或吃餅干時,他只會很原始地用手搶。」
「噢,你也留意到他的進步。我們可以引入一些有目的的玩具,如按制彈起的動物、拉綫會震動的公仔。」高sir指向玩具櫃。
「這些小時候我都有玩!」
「哈,我們希望希言感到自己可以操控自己身邊的環境,關鍵是孩子有意識地做出恰宜的動作來達到特定目的。」高sir一手拉長繩子,公仔跳動起來:「要公仔震動,就先要拉綫,這是一種因果概念。希言學會,可以增加日常應用,例如,『要飲果汁,先要伸手』、『要玩遊戲,先要坐低等導師叫名』,這對希言的表達動機及社交禮儀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