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遊戲表現,可以窺探出學童的認知能力。」冼姑娘說:「一份洋娃娃玩具,有一孩子拿起匙羹,擺向洋娃娃咀巴,假裝餵食洋娃娃,但另一孩子只會拿起匙羹,敲打自己頭部及桌子;哪位孩子的認知能力會較高?」
「當然是前一位孩子,因為他明白……」巧琳找著詞彙。
「很好,因為他明白物件的獨特功能及象徵意義,如匙羹是用來舀食物,咀巴用來食東西。」
「希言起初只會滾動輪子,車以外的玩具就扔開。」
「他的遊戲技巧較為單調,方法是引導他新玩法,讓新行為取代舊行為。」
「但他就是扔走。」巧琳想不通。
「當希言扔玩具匙羹時,他可能享受匙羹掉在地上的聲音或動感,甚至享受大人因此而大發雷霆的反應,導師會淡然地向孩子說句『唔啱』,然後捉住孩子的手拾回玩具,並示範其功能或象徵意義 — 拿起匙羹,擺向洋娃娃咀巴,假裝餵食洋娃娃,最重要是當孩子做對了,給予讚賞,再重覆多次,讓希言感受到新玩法的樂趣。」冼姑娘娓娓道來。
「如果他堅持排車仔?」
「我們借力打力,在希言排車子的興趣上,加上新元素。如排車子去不同的地方,便可引入新的地方詞彙,公園、圖書館、超級市場,排不同顏色的車子亦可學習顏色概念,排不同大小的車子也可學習大小的抽象概念;目標都是希望在遊戲加入變化,讓孩子學習新東西。」
「這樣隨機應變,大人都要落場玩啊!」
「當然要,還要交足戲,要真開心。」冼姑娘遞給一張單張。
「怪不得希言無玩過煮飯仔,未必因為男仔不愛煮飯,而是因為他不明白煮飯仔的象徵意義。」巧琳說。
「如果希言不會玩,在恩語天地流程中,老師會從旁協助。玩厭了,老師會示意他放回玩具櫃裡,再取另一份玩具。」冼姑娘說:「人人都悠然自得。」
巧琳指著單張:「原來規則類遊戲,需要四五歲才懂。」
「是啊,因為需要較高階的語言理解能力。」
「希言的表哥,剛剛5歲,他常常撒賴,改規則又不認輸。」
「啊!討論規則都是語言表達訓練啊!」
「那認輸需不需要訓練?」巧琳開玩笑。
「哈哈!那就自然地讓孩子體驗有時贏,有時輸,我會示範:『雖然我今次輸了,但我們玩得真是開心』,強調享受遊戲的過程。」
巧琳心想:畢竟,做人懂得適應遊戲規則,會活得更幸福愉快。
晚上,巧琳將整份遊戲技巧的單張貼在筆記本上。
遊戲技巧解說影片:https://youtu.be/ARq3ZkmbmFQ
*************************************
《愛在不言中 – 言語障礙孩子的成長故事》
率先發佈: https://www.facebook.com/speechless.hk
完整閱讀: http://morethanspeech.org
服務查詢: http://www.speech.com.hk
教學示範: http://goo.gl/jEs5fd
如有觸動,LIK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