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 獅子山下 治癒日記 (香港人疫下行山誌)

生活巨變

一場世紀疫症,重塑了生活。

以前日忙夜忙,壓力山大,

現在放下慣性勞碌,按下人生暫停鍵,

全人類宅在家裡,限聚‧隔離‧戴口罩,抗疫迎來新常態。

原來香港,不只四面環海,更是四圍皆山。

唯有見步行步,見山行山,

無處可逃,隨心上路,我逐步踏遍香港的山林道。

在山野中放空慢行, 

在疫情中求存許願,

在哀怒中自我療癒。

身邊經歷的一切滋潤了靈感,

不經意地記下了一大堆文字。

書的源頭

上一本, 《愛在不言中.言語障礙孩子教曉我的事》是為 九日小天使 高琳琳 而寫的。 

這一本,由 好友 Henry Yuen,四十四歲癌病過身寫起… …

“再出書,正如行山一樣,都係攞苦嚟辛。"

千辛萬苦,上山兜個圈又近返,為乜?

除了攻頂的快感 及 高峰的風光,

還可以去享受當刻一步一腳印的旅程,

慢行一徑一路,欣賞一草一木,察覺一呼一吸。

同樣地,寫完一段又再寫,又為乜?

除了成書的滿足感 及 與讀者交流的喜悅,

不趕進度,不求字數,更能享受當中的寫作過程。

我甚至會一邊行山,一邊代入故事角色,

去構思其言行感受,即席在山上寫下筆跡,

行山‧寫作,與「功夫 + 足球」同樣荒謬中有Gimmick。

這不是旅遊天書,

沒有路線地圖,沒有交通指南,也沒有打卡位。

這是「香港人疫下行山」的故事,

描寫心境 多於 描寫風景,治癒日記 多於 旅行遊記。

Crossover 三本別人的書精髓,

香港作家 陳慧的《拾香紀》,記錄小人物在大時代歷史下的生活點滴,

日本女作家湊佳苗的《山女日記》,描寫主角在登山過程的內心轉化,

法國哲學家卡繆的《薛西弗斯的神話》,教人在荒謬世界中尋找快樂。

意義自創

如 無休止推石頭上山的 西西弗斯 這樣,

直視命運,蔑視宿命,當石頭又從山頂滾下來,

就在一刻的喘息時間,爭取到一片的療癒空間。

重新向山頂的奮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

西西弗斯 為日常「差」事,賦予嶄新的獨特意義,體驗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

在新常態中,看似無助無奈無望,

猶如封面所示,如果推石頭上獅子山是宿命,

那就突破盲腸,邊推邊寫稿,

在疫情困局中,為生活增添意義,為未來帶來盼望。

「獅山下心存盼望,宿命中意義自創」,

留港筆耕本身,同樣足以充實我心,

我意外體會到,「西西弗斯是快樂的。」

治癒創傷

在山上,高處鳥瞰我城,“香港,點解會攪成咁樣?” 

一直都沒有答案, 或者答案太過敏感。

像患了創傷後遺症一樣,心裡有寫不出的鬱悶。

生活忙於搵食抗疫,無法好好治癒休息,

索性收藏傷患,強裝 “冇穿冇爛”,

情緒不斷被壓抑,無處去宣洩遣釋,谷在心內,忐忐忑忑。

如何治癒?沒有特效藥口服液,

等待黎明之前,摸黑訴說純粹的心聲,在同路裡得到共鳴,

故事裡,窺看到自己的心跡,得著了一種被了解的慰藉。

宿命中,創造出自我的價值,或許是現時最治癒的方式。

隱山故事

沒有人,山是荒涼的,是死寂的。

人在山,為山脈注入人性及靈氣,

轉化為有沙有石,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隱山故事。

登山途上,思考信仰,治療哀傷,

面對中年危機,抉擇移民留低,

年青一代灰爆,退休長者慨嘆,

宗教哲學對立,世代的巴別塔 ,

自閉兒的平靜,少數族裔共融,

家人的傷痕,歷史的教訓,失去後重生。

一座山一個故事,這座山的配角 是 下座山的主角,

如連綿的山脈,一脈承一脈,一人傳一人,

最後,連成了十三座山十四個故事。

(為何不是十四座山?看到最後揭曉)

上山有時,落山有時。

受傷有時,治癒有時。 

離開有時,歸來有時。

暴雨或天晴,順境或疫情,

香港的山嶽,盛載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

在香港的群山下,讓我們齊上齊落,同心抗疫,見證一段香港人疫下的故事。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