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尋花,尋牠,再尋家

你有想過香港細小之地有幾多品種的原生植物?是二千多種。曾經我在繪寫《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時,大熱天時,在不同的山澗去尋找野生的植物,正如作者所寫,「寫書和行山,都是攞苦嚟辛」。
辛苦的還有經營有機農場,日曬雨淋,收支不平衡,都是很低經濟價值的事。但就是對大自然這份好奇心,透過行山及耕種,可以去體驗到各種植物的生命週期,見證花開花落,這是一種超然的滿足感。
留港
留在香港,留在這獨特亞熱帶氣候的地方,我可以繼續研究香港的原生動植物。原生的意思,不是外來物種,而是在這個地方穩穩紮根。環境氣候經過長年變化,原生動植物已經調節到可以適應當地的特定環境氣候。如果你經過海邊紅樹林,你會見到有些植物在高鹽分的海岸,亦能茂盛生長,因為它已經演化出一套排鹽系統,對抗身邊的嚴苛環境,不會醃成鹹菜,反而繁衍盛開。
香港人面對社會的變化,離開要想想何適應新環境,留低要考慮用一種什麼生活態度面對逆境,我們也需要排遣身體上的負能量,去找到生存的立足點。我會透過畫畫、寫作、講座、農墟、導賞、栽種有機菜,向香港人介紹香港的原生動植物,如作者所言,「宿命中,創造出自我的價值,或許是現時最治癒的方式。」 我也相信在永劫回歸的困局中,「西西弗斯是快樂的。」
疫症
突如其來的疫症,我的生活也起了變化,我本身的工作、畫班、導賞團也因為疫情而縮小或取消了。機緣巧合,我搬進了荔枝窩,這個人煙稀少的地方,連口罩都不用戴,因為方圓百米之內都沒有人,空間闊大,給我舒暢感受及創作靈感。如山野裏的牛牛,牠們活生生的在香港這個急忙都市,悠閒放鬆地在路旁食草,懶理都市的紛擾。
在疫情期間,雖有很多限制,但也要懂得變通,我也意外體驗到一種「半農半X」的生活方式,當一個真正的自給自足的隱山作家。獅子山下,不同勞動階層生活都受到疫情影響,行山是一個抽離放空的好機會,在山野未必收到電話訊號,反而可以放下生活瑣事,更專注地欣賞眼前山間的生物,回歸大自然。
港山
山是死的,但山卻是一個很豐盛的載體,盛載著物種豐盛的各種動物、植物、甚至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即使是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嚿木頭都非常精緻,給人一種目不暇給的感覺,一生也看不完,只要留在山中,就會有新的發現。大自然中,奇妙事不斷有!
香港的山也有一種獨特的人文氣息,我記得與山友行青山的時候,山路縱橫交錯,大家走著走著分散了,竟然在對岸的山頭對望遇見,但最後殊途同歸,在山腳匯合。而我小時候也曾到嘉頓山,山上有些乒乓波枱、麻雀枱、帳蓬、健身器材,成為街坊聚腳之地。或許這就是作者所言 「香港的每一座後山,都收藏著活生生的人文故事,都盛載著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山嶺是人類活動的好地方,香港的山也應該是香港人活動的好地方。
書感
香港行山的人很多,但寫山的作家太少。雖然與Patrick素未謀面,但從他的文字當中,體會到他透過行山,在大自然當中反思生活,治癒心靈。書中藉著山的風景,帶出人的心境,插入了很多香港哩語、港產片橋段及粵語歌歌詞,字裡行間亦流露出濃厚的香港情懷。作者用無限聯想,串連起一群香港人行山的情節,或許在疫情產生的疏離感下,讓香港人在大自然中重新連結,繼「尋花」、「尋牠」之後,再登上一段「尋家」的旅程。
葉曉文
香港山系作家
作品:
《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
《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
《隱山之人In situ–短篇小說集》
====================
買書
HKTV Mall 送貨:https://reurl.cc/3OMOKL
簽名版 (自取/郵寄):https://reurl.cc/KM9veq
各大書局,2023年5月上架